 |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 art resource |
如果亚里士多德讲的故事是真的,那第一个下令挖掘运河,连接尼罗河和红海的人就是公元前19世纪中期的法老辛努塞尔特三世。他没有成功。下图:大约3800年后,法国地图绘制员在这幅尼罗河三角洲地图上标出了第一条运河的线路,从比尔贝斯到苏伊士,但他们没有标出后来的连接罗马和阿拉伯的运河,这条运河一直延伸到开罗。
|
公元638年,即阿拉伯半岛历史上的"灰烬之年",那年发生了恐怖的大干旱。先知穆罕默德刚死了6年,圣城麦加和麦地那就陷入危急,市民和来自农村的许多难民都面临饿死的危险。哈里发奥马尔·伊本·阿赫塔卜四处求助,从麦地那写信给他在埃及的将军阿慕尔•伊本•阿斯,敦促他向汉志(伊斯兰中心地带)运粮,赈济饥民。
收到哈里发的命令时,阿慕尔还没有完全征服埃及,但根据历史记载,他毫不犹豫地派了一支庞大的驼队给奥马尔运粮,多数都是小麦和大麦。驼队从尼罗河谷穿过西奈半岛,然后向南翻过汉志山前往麦地那,行程约1300公里,耗时一个月。
驼队首领随身携带一封阿慕尔给哈里发的回信。"我给您送来了骆驼",他写道。"第一匹抵达麦地那时,最后一匹刚从埃及出发"。按照9世纪埃及历史学家伊本·阿卜杜勒·哈卡姆的说法,驼队络绎不绝地将尼罗河的粮食运到汉志。抵达麦地那后,奥马尔按一家一头的数量将骆驼和骆驼驮的粮食分给了饥民。饥民将骆驼和骆驼驮来的食物都吃掉了。其他驼队从陆地前往北方,阿拉伯半岛就这样逃过了一劫。
然而,这次行动已经将驼队的运输能力发挥到极限,哈里发意识到圣城的脆弱和埃及粮食的重要性。奥马尔再次给阿慕尔写信并提出了一个计划。"我想从埃及的尼罗河开一条运河,直接通到海里",伊本·阿卜杜勒·哈卡姆引用奥马尔的话说。"这样一来,粮食可以更轻松地运到麦加和麦地那。请你们商量一下,解决这个问题。"
奥马尔的想法乍听起来很好,但其实并非如此。实际上,这种想法的根据是他记得埃及在罗马统治时期已经有了这样一条运河,而且埃及的粮船确实曾经到过汉志。不过,到伊斯兰征服埃及时,运河已经停止使用,被泥沙和碎屑堵塞了。
zev radovan / bridgeman art library
|
上面这块金币上的人物是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大流士大帝),这块金币是在他统治时期,即公元前5世纪发行的。根据考古学证据,是他开凿了史上第一条运河。下图:这块匾额于1866年在苏伊士附近被发现,现存于巴黎卢浮宫,其上雕刻的文字证实了大流士的伟大功绩。
|
jona lendering / www.livius.org
|
阿慕尔的同僚对奥马尔的计划深感不安,埃及哥普特人的领袖尤其不满,因为他们怀疑这个项目除了对阿拉伯有好处,对他们自己没有什么商业利益。伊本·阿卜杜勒·哈卡姆宣称,他们要阿慕尔告诉奥马尔,这个项目"不合理。做不到。我们不知道有什么办法。"但他们无法阻挡奥马尔。他发誓说,"我将下达命令,除了为麦加和麦地那运粮,不准任何船只在[红]海上航行"。
阿慕尔意识到奥马尔是认真的,因此,他迅速布置了恢复古代尼罗河-红海运河的任务。根据伊本·阿卜杜勒·哈卡姆,一名哥普特人向阿慕尔指出了罗马时期老运河的线路。作为回报,他和他的家人可以免缴人头税。为了纪念这位哈里发,这条运河被称为“忠诚将军运河”,运河的大部分河段都与罗马时期的运河重叠,只有一处例外:新运河必须选一处新的尼罗河连接点,避免占用已经确定要兴建埃及新伊斯兰都城富斯塔特的土地,即现代开罗的前身。新运河的河口位于今日之开罗的中心地带,萨伊达·宰那布广场。
从其位于尼罗河的河口到其位于红海阿古勒祖姆港(现代的苏伊士)的终点,这条运河总长170公里。14世纪的马穆鲁克历史学家伊本·杜克马克告诉我们:"[阿慕尔]没有挖多久,船就像从前一样在运河里航行了。船在[运河开掘后]的第七个月就到了汉志。"阿慕尔本人就曾搭乘其中一艘船去麦加朝圣。
运河利用了埃及的一些有利地形。运河的第一段沿着尼罗河三角洲东部边缘延伸了大约80公里,然后又沿着图美拉特旱谷向东延伸了大约65公里。图美拉特旱谷是一条东西向旱谷,是穆卡坦山脉向北的延伸部分,被尼罗河的一条古代支流切断,该支流一度流入红海,而不是地中海。最后一段向南经阿古勒祖姆港顺着苏伊士地峡(构造凹陷,现代苏伊士运河流经此处)流入大海。
运河的主要好处并不是提高速度,而是将大量战略粮食储备运到阿拉伯的粮仓。法蒂玛时代的作家伊本·图瓦尔宣称,从尼罗河来的平底船要用5天时间才能走完运河全程,比骆驼慢两至三天。而且,这些货物还要在阿古勒祖姆港转运到海船上,进一步降低了其行进速度。此外,运河只在一年的部分时间里可用,即尼罗河每年一度的泛滥期(从9月到第二年2月)。但无论如何,只要用一艘尼罗河驳船或红海海船就能取代大量骆驼,经营成本低了很多。而且,红海北部阿古勒祖姆的偏北风也能帮船只在两周内抵达汉志港,比取道沙漠更安全。
奥马尔的运河改变了圣城的命运,为汉志的居民带来前所未有的食品安全。埃及一度曾经是罗马和拜占庭的面包篮,现在,其富饶的土壤又养活了伊斯兰中心地带。
 |
scala / art resource |
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根据自己的亲眼所见写下了第一篇有关尼罗河-红海运河的文章:"行程共计4天",河道的宽度可能超过25米,因为他发现"运河河面很宽,足够两艘三层桨座战船并行"。
|
不过,向汉志供应埃及粮食的计划不是没有问题,何况还有现代读者熟悉的金融投机家等反面人物。从埃及来的粮船抵达麦地那的港口阿加尔后,为确保公平分配,奥马尔向公众签发了配给证,让他们按证领粮。刚开始的情况很可怕,人们饥肠辘辘。但很快就出现了配给证二级市场,价格开始飞涨。有些商人(包括一名名为哈基姆·本·希扎姆的经销商)被指控谋取暴利。奥马尔规定,交易配给证上尚未抵达的粮食不道德,哈基姆必须按命令做出波长,将非法所得散发给穷人。
奥马尔之前的许多领袖都想过要通过苏伊士将红海和尼罗河连接起来,不是连接尼罗河谷和东部的海洋,就是充当红海和地中海之间的桥梁。现在一提到苏伊士运河,很多人就会想到19世纪的法国工程师斐迪南·德·雷赛布,但他实际上只是2500年前(可能更早)那些人的继承者而已。
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公元前5世纪中期访问了埃及,他亲眼看到了最早的尼罗河-红海运河,关于这一点,我们有确凿的考古学证据:波斯国王大流士大帝公元前522–486)的运河。"这条[运河]总行程为4天",希罗多德写道:"河道很宽,足够两艘三层桨座战船并行"—河道宽度至少达到25米,留有用来清理河道的空间。
大流士对自己的功绩也很满意。他在运河线路上做了标记:从尼罗河最东边支流的布巴斯提斯附近开始,他立起四座雄伟的纪念碑,并在上面刻了象形文字、古波斯语、埃兰和巴比伦语,以纪念其功绩。他在上面写道:"吾乃波斯人。吾起于波斯而征于埃及。吾命开此河,发于尼罗奔流埃及,止于瀚海濒临波斯。 此河即成,埃及之舟舶可沿诸直抵波斯,合吾所愿。"
 |
nicolas warner / american research center in egypt |
 |
peter sheehan |
罗马运河在一个名为巴比伦的港口汇入尼罗河。大约500年后,埃及的第一个伊斯兰都城在这附近建成,并在300年后变成了开罗市。从罗马统治时期开始,尼罗河向西移动了近1公里,开罗的地铁线几乎就是原来的堤岸。上图:这些台阶最近才发掘出来,它们曾是码头的一部分,是运河的遗迹之一。
|
除了向埃及臣民显示波斯皇权的力量,大流士挖掘运河也是为了运送战利品,即将尼罗河的珍奇物品(通常很重)运到波斯。考古学家在1972年于苏萨发现了大流士本人的著名雕像,该雕像采用埃及东部沙漠采石场的硬砂岩以埃及风格雕刻,可以确定的是,雕像一定是通过运河运到波斯的。
更早的时候可能也有人试图挖掘通往红海的运河。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讲了一个有关塞索斯特利斯法老(可能就是辛努塞尔特三世(公元前1845–1837年))的故事—他曾想要挖一条运河,但因为害怕海水会淹没埃及而放弃了这个计划。希罗多德本人也说,大约在12个世纪之后,一位名为尼科的法老(可能就是第26王朝的统治者尼科二世)开始挖掘运河,但后来他听了一位占卜者的话,将注意力转向黎凡特的战争,停止了挖掘工作。按照希罗多德的说法,有120,000人死于这次挖掘行动。
我们无法确知波斯运河是不是真的停用过,但托勒密二世(统治时期是公元前283至246年)宣称自己新挖了一条运河。实际上,有几名古希腊作家出于反波斯立场,错误地宣称托勒密二世第一个成功挖通了通往海洋的运河,而在他之前的大流士并没有成功。
gianni dagli orti / art resource
|
上图:我们不清楚大流士的运河是不是真的停用过,但在公元前3世纪,埃及统治者托勒密二世宣称自己新挖了一条运河,并用皇后的名字为运河的红海港口命名,即阿尔西诺伊二世,这枚8德拉克马金币上托勒密二世旁边的就是阿尔西诺伊二世。下图:在公元2世纪初,罗马皇帝图拉真将运河向南延伸到尼罗河的巴比伦,以促进贸易和向红海部署海上力量。
|
british museum / art resource
|
如果大流士挖运河是为了将战利品运出埃及,托勒密挖运河的目的正好相反。在这个亚历山大大帝继任者建立的王朝,埃及不再是外国力量的附庸,而是有自主权力的王国。托勒密面临来自海外的竞争,即继承了亚历山大帝国东部领土的塞流西士。他们有来自印度的战争用大象,为了和他们一争高下,托勒密需要他们自己的大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沿着红海的非洲海岸向南前往今天的苏丹和厄立特里亚。
瑞士考古学家艾德伍德·那维勒于19世纪晚期在图美拉特旱谷的皮索姆(Tell al-Maskhuta)发现一块用象形文字雕刻的石碑,记录了托勒密挖掘运河的情况。碑文讲述的是法老派一名将军通过新挖的运河去远方建设殖民地:"他开发了大片土地,并用犁和牛耕种。他捕获了许多大象,并用船只通过海路将其献给国王。他还用东区运河运送;此前地球上还没有哪个国王做过这种事情。"
但7世纪时,奥马尔用来救济圣城的运河主要是1世纪的罗马皇帝图拉真挖的运河。早期的运河沿着尼罗河最东边的支流与尼罗河分道扬镳。然而,在图拉真时代,那条支流开始萎缩,因此,他的工程师提出向南、向上游、向三角洲上方、向今天开罗旧城的巴比伦港扩展新运河的想法。这也许是确定今日之埃及首都位置的主要原因。
皇帝戴克里先(公元284–305年在位)在公元3世纪末和4世纪初为该港口和运河河口新增了防御工事,350年后,埃及的拜占庭统治者就是在那里对抗阿慕尔的军队。阿慕尔包围了港口,他在城墙外搭起了自己的帐篷,新伊斯兰都城富斯塔特就是围绕着他的帐篷建立起来的。3个世纪后,法蒂玛王朝于公元969年沿图拉真运河东岸在其附近建立了神话般的新城市开罗。
图拉真运河向东占尽红海的海洋优势,并与新征服的阿拉伯彼得雷亚省、埃及东部沙漠的矿场和采石场、阿拉伯菲利克斯的重要香料产区相连,还促进了印度和东非之间奢侈商品贸易的增长。而且运河还能促进地区贸易发展。考古学家在现代约旦南端的阿卡巴发现大量罗马晚期的埃及双耳细颈瓶,证明埃及的葡萄酒也可能是经运河出口的一种产品。伊本·阿卜杜勒·哈卡姆的著作显示,伊斯兰统治开始前,埃及的粮食也暗中通过运河在汉志交易。
挖掘运河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希罗多德宣称,尼科挖掘运河导致120,000人丧生可能有夸张之嫌,但其核心内容可能是真实的。19世纪初,埃及统治者穆罕默德·阿里利用劳工和手工工具新建从开罗到亚历山大的运河,全长80公里,有报道称,整个过程中共有20000人死亡。红海运河更长,要清理的土壤可能超2400万立方米,几乎是吉萨的胡夫大金字塔体积的10倍。18,000人全年不休也可能要挖一年才能完成。加上河流中的淤泥和沙漠吹来的沙尘,保持运河水道畅通将是一项永无止境的工作。从这个角度来看,阿慕尔重新挖掘罗马运河相对比较容易,因为其中的主要工作是清理被堵塞的罗马运河河道。阿慕尔的运河只在一处偏离了罗马运河,即为了避开富斯塔特而选择新的连接点。
 |
linda hall library |
 |
john cooper |
运河每年只能开放几个月。只有在尼罗河河水上涨到一定高度(用上图所示之水位计测量)时运河才能开放。某位雕刻家在上图这幅金属板画中描述了运河开行的活动(发表于《埃及记述(Description de l'Egypte)》)。 |
尼罗河-红海运河这种季节性经营的特点还能使水道的维护变得更容易。从大约1月到8月,尼罗河的水位很低,运河里没有水,不能使用。在此期间,工人可以疏浚河道。
尼罗河的水位从6月开始上涨,此时运河的河口会像埃及的其它河口一样用临时土坝封堵。中世纪的历史学家告诉我们,只有在开罗罗达岛上的大水位计显示尼罗河水水位达到16腕尺(约8.3米)时,大坝才会打破。此时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因为16腕尺的水位不仅表示运河水能再次流动,还意味着每年一度的洪水期“完成”了:埃及的土地又能得到灌溉,饥馑即将过去,当局又可以在收获时期征收全额土地税了。
哈里发奥马尔的运河后来怎么样了?它运转了大约114年,不断将农产品运到阿拉伯,直到公元754和755年,麦地那发生了反对巴格达的新阿巴斯哈里发的起义。哈里发阿曼苏尔下令封锁运河,切断圣城的粮食供应,剿灭叛乱,这与奥马尔重新开放运河的初衷正好相反。在整个中世纪,“忠诚将军运河”继续流经开罗,最远到达图美拉特旱谷中部,大约是其原始长度的一半,该运河后来被称为开罗运河。
弗朗哥-匈牙利官员德托特男爵在1776年看到运河遗迹时就估计,只要一点挖掘工作,运河就能恢复原状。19世纪初的地图仍然显示了运河直到苏伊士的河道。20世纪初,法国考古学家克劳德·波登在苏伊士的泻湖发现古运河河口及其相关港口的大量遗迹,而彼得·希恩(他领导了美国埃及研究中心对开罗旧城的考古工作)最近的工作则确定了罗马运河的入口就埋在那里的现代建筑和街道下面。
经过上千年,我们还能看见古代苏伊士运河的遗迹,但对古代苏伊士运河的遗迹而言,过去的150年可谓饱受摧残:农业和城市开发几乎完全抹去了古代苏伊士运河的踪迹。在苏伊士,90年前的波登还能够绘制古罗马和伊斯兰海港的混凝土码头,但现在,随着城市扩展、农垦、无节制地倒垃圾和养鱼场的开挖已严重侵害了这些考古遗迹。
 |
john cooper |
开罗独具特色的圆形圣乔治教堂正是建立在运河河口两侧两个罗马塔中的一个上面。
|
最后残存的一段有水的运河河道(即流经开罗的河道)在1898年被填平,以消灭霍乱。如果现在去开罗,您可能很难找到任何明确的证据表明运河存在过。但宽阔的塞得港大街的线路就是运河的线路,它将这个都会城市分成两半。仅存的奥斯曼清真寺的望楼和华丽的阳台和以及街道上的房屋,虽然现在只能看到城市里无休无止的交通喧嚣,过去却能看到夏天船只轻快地在运河上移动。
运河的另一处遗迹在罗达岛旁尼罗河滨海大道上其貌不扬的富姆·阿卡利格广场。它名字的意思是“运河口广场”,是伊斯兰时代运河的终点。正是开罗这个不起眼的角落最后见证了这个曾经连接埃及和阿拉伯,救助早期的伊斯兰国家圣城的水路。
 |
约翰·库柏(J.P.Cooper@exeter.ac.uk)是mares项目的研究员,研究重点是红海和海湾地区各民族,他在埃克塞特大学的阿拉伯和伊斯兰研究院工作。他去过阿古勒祖姆,并围绕阿古勒祖姆这个7世纪苏伊士运河的红海海港开展研究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