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国际机场,一名检票员向我挥手,告诉我去辛菲罗波尔要到国内机场去,虽然克里米亚市现在属于已经独立的乌克兰。"我们一直将克里米亚视为祖国俄罗斯的一部分",她解释说。"我们显然仍然将它看作是我们自己的。"
很多书都描述了俄罗斯在克里米亚半岛黑海战略要地的地缘政治利益,可以追溯到彼得大帝时代。但其实只要读一首短诗就能理解克里米亚在俄罗斯精神中的重要地位:亚历山大·普希金于1824年写成的"巴赫奇萨赖的喷泉"。它讲述的是一个浪漫传说,发生在有500年历史的克里米亚可汗宫殿(欧洲仅存的三座伊斯兰宫殿中的一座),它也是这个国家钟爱这个地方的源头。
普希金被视为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俄罗斯最伟大的抒情诗人。"巴赫奇萨赖的喷泉"不但是他最受欢迎的一首诗,也是俄罗斯的一千零一夜:这首诗用3500字再现了宫殿建造者的世界,即已经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克里米亚汗国。
在200多年时间里,这个故事一直吸引着人们:深情的征服者和被俘少女之间的爱情,被后宫满怀仇恨的皇后所破坏。这首诗引起了普遍共鸣,即使是在今天,每年还有大约250,000多被普希金感动的人从俄罗斯各地前往该宫殿,想亲眼看一看这首诗描述的泪泉。在普希金笔下,泪泉成了文学史上永恒的爱情标志。
但对有800年历史的克里米亚鞑靼汗国的后裔而言,巴赫奇萨赖(音bah-chih-sah-rye)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当地博物馆馆长雅库布·阿帕佐夫说。他解释说,这座宫殿"是国家的心脏,国家的一切都属于巴赫奇萨赖。"他补充说,宫殿上的铭牌读作"克里米亚汗国的巴赫奇萨赖宫",不但有乌克兰语和俄语,还有克里米亚鞑靼语。
克里米亚文明在发展时会抹掉前一个文明留下的痕迹,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这差一点就成了喷泉和宫殿的命运。但他们留存下来了,因为"泪泉"的故事不但感动了俄罗斯人民,还感动了沙皇、一位伟大的女皇和共产党第一任总书记。如果不是普希金的诗,这座宫殿可能早就湮没无闻了。
但现在,让我们去看看这座宫殿吧。
赫奇萨赖(其含义为"花园中的宫殿")镇是16至18世纪晚期克里米亚汗国的首都,该国在1438年脱离了金帐汗国的统治,金帐汗国是蒙古和土耳其部落的联盟,其帝国从太平洋岸一直延伸到伏尔加河。该汗国从黑海向东一直延伸到里海的伏尔加河地区,是一支强大的力量,历任国王都是成吉思汗本人的后代。王朝的建立者,明里·i·基列给自己定的皇室头衔是"统治两大洲和两大海的众王之王。"从1532年到1783年的250多年时间里,基列王朝有48位大汗住在巴赫奇萨赖宫,这里有与其名称相符的奢华建筑,花园和能持续供应的生活用净化水是这座宫殿的设计重点。
 |
http://atlas.7jigen.net/en/historical/crimean_khanate |
但现在,从可汗成为巴赫奇萨赖的主人开始已经过去了235年。这些年来,宫殿外观开始俄罗斯化,呈现所谓的"亚洲巴洛克"风格,"与其最初的样子大不相同",宫殿的前副主任,克里米亚鞑靼历史迷阿列克萨·哈伊渥伦斯基说。再加上宫殿在1736年还遭到俄罗斯人攻击,档案被毁,宫殿从此失去了有关大汗和其他居民日常生活的资料,以及那个时期的文献,哈伊渥伦斯基说。
这一切使得巴赫奇萨赖更像一个传说,适合载入诗歌,而不是历史。
在无人的宫阙和花园里,
如今还看到安乐的遗迹。
可汗在哪里?后宫又在哪里?
我的四周沉郁而幽静,
一切都变了……但是我
却没有多想这些事情
宫殿内L型喷泉亭的水泥墙已经荒废。高低不平的地面被几个世纪来来往往的游客踩平。宫殿里面很阴凉,斑驳的阳光通过敞开的门投射在后宫花园内。
泪泉位于宫殿一角,旁边有一座普希金的半身雕像。它采用灰色大理石建造,并饰以阿拉伯花纹,还有9个顺序下降的托盘。
"我听说它有一个诗意的名字,la fontaine des larmes [泪泉],但我眼中只有破败的喷泉;水从生锈的铁管中一滴一滴流出",这是普希金在1820年初次看到喷泉时写给朋友的。但后来,这座喷泉在诗人的眼里变成了一双悲哀的眼睛,日夜不停地流泪。这首诗创作于1821年到1823年,并于1824年发表,成了他最受欢迎的诗。此后不久,他在1826年又发表了一首与此相关的短诗,题为“致巴赫奇萨赖宫的喷泉”。
坦白地说,普希金在1820年形成的平淡无奇甚至寒酸的第一印象是准确的。美国旅行家马特·布朗第一次看到喷泉时的反应如下:"走进宫殿前,我读了孤独星球(Lonely Planet),这本书描述了泪泉。我原以为走进宫殿就能看到一座神话般的建筑,结果太让我失望了"。
但俄罗斯人不这么看:读了普希金的诗,受诗中情绪的感染,你的反应可能会和那些络绎不绝的游客一样,带着肃穆、好奇和显而易见的情感来参观这座毫不起眼的喷泉。有的游客还会模仿普希金第二首诗中令人难以忘怀的美丽姿势,用颤抖的双手献上两支白玫瑰:
爱情的泪泉,生命的泪泉,
我给你献上两朵玫瑰。
我爱你绵延不绝的絮语,
也爱你那诗情一样的眼泪。
柳德米拉·诺索杨是莫斯科的一名时装设计师,她每年都要去喷泉旅行一两次。她还记得小时候第一次听普希金诗歌的情形。"这是一个神奇的世界,与[西伯利亚]奥伦堡草原的现实世界完全不同。不可思议的人,奇异而美丽的服饰——这是一个梦幻世界。"
她很勉强地承认,喷泉本身确实很普通。"尽管它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惊人之处,但我的梦想仍然没有改变",她说。"你看,我是在其它时候被迷住的。我看到了喷泉,也看到了萨利玛、玛丽娅和基列。这是一个永不褪色的爱情故事。"
根据普希金讲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位"专横的君王"住在这座宫殿里,普希金简单地将这位大汗称为基列。内廷的后宫只有基列能进去。萨利玛是"皇后,后宫里最灿烂的星辰"——但"被军队从波兰一座城堡中俘虏的公主"玛丽娅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她愉悦着父亲的晚年/他为她感到骄傲和安慰")基列爱上了美丽的玛丽娅,但他的爱没有得到回应。她害羞、孤独,贞洁,因为被俘而悲痛欲绝。她拒绝了大汗,"住在宫中远远的一隅/和别的人们没有往还,守着自己的悲哀。"但这一切没能阻止妒火中烧的萨利玛,她潜入玛丽娅的寝宫杀死了她。目睹这样的罪行,基列无情地抛弃了萨利玛。她也在那天晚上死了。基列因为失去爱人而痛苦不堪("嘴里喃喃不停;有时候/痛苦的热泪泉水似地涌流"),在爱情的驱使下,他向雕塑师下令:
鞑靼国王回了家;
为了纪念薄命的玛丽娅,
择定宫中幽静的地方,
用大理石筑了一个喷泉
上面有铭文,风雨的吹打
还没有剥去石碑的字迹。
在这异国文字的花纹下,
在大理石中,泉水在呜咽,
它淅淅沥沥地向下垂落,
象清凉的泪珠,从不间断。
象慈母怀念战死的男儿,
在凄凉的日子忍不住悲伤。
在那里,年轻的姑娘
都已熟知了这凄绝的纪念
和它隐含的一段衷情,
她们给它起名叫做“泪泉”。
宫殿一位年轻的历史学家助理爱弥尔·阿莫托夫说,今天人们眼里的喷泉是无尽的眼泪,这些泪水首先落在最大的托盘(象征“破碎的心”)里,然后又依次落到较小的托盘里,缓解流泪者的悲伤,但悲伤的记忆挥之不去,泪水再次流出,心脏再次破碎,一遍又一遍,悲伤和爱情绵延不绝。
个民间故事",哈伊渥伦斯基在谈到普希金这首叙事诗时说。"实际上,我们对大汗爱上的这位名为迪娜拉·毕克什的贵妇人完全不了解。我们对她一无所知"。
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泪泉原来是克里木·基列大汗于1764年在宫殿上方小山上兴建的八角形陵墓的壁龛。陵墓上只刻了一个女人的名字:迪娜拉·毕克什。
哈伊渥伦斯基是一名波兰裔乌克兰人,在巴赫奇萨赖长大,他正按克里米亚鞑靼人的传统将第三泡茶水倒入小陶瓷杯中。"没有证据,只是猜测而已:即使大汗爱她,这个女人也不能像圣人一样被葬在陵墓里",他说。
"我们可以找到更有实质意义的理由,因为我们知道迪娜拉·毕克什是镇内清真寺的大施主。巴赫奇萨赖的一座清真寺,即格林清真寺(Green Mosque)上面就刻了她的名字。我们知道,克里米亚王朝确实存在富裕女性兴建清真寺的传统。因此,她死后获得如此殊荣的主要原因可能不是大汗的爱情。很遗憾,我们目前还没有任何能帮助我们确定她身份的文件。"
1238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率領蒙古和土耳其部落联盟征服了一个帝国,其疆域从太平洋一直延伸到伏尔加河。由于它的财富和权力,该汗国被称为金帐汗国。钦察汗国(最古老的蒙古人或鞑靼种族的后代)将克里木(今日之克里米亚即源于此)改成区域首府,自称为克里木鞑靼的人在13世纪皈依了伊斯兰教。
金帐汗国在1441年被帖木儿击败,克里米亚贵族逃离钦察汗国,在哈奇·i·基列的带领下建立了独立的克里米亚汗国,基列成为王朝的统治者。哈奇·i·基列之子蒙里·i·基列在1475年被热那亚人所俘并被送到伊斯坦布尔,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强迫他承认奥斯曼对克里米亚汗国的控制权。
之后,他被允许回国重新执政,1502年,他和金帐汗国的最后一位大汗开战,并在第聂伯河将其击败。他的儿子继续征战,在莫斯科附近击败了俄国人,并迫使俄国人向汗国纳贡,这种关系一直持续到17世纪末。
18世纪晚期,在哥萨克人的威压下,汗国和奥斯曼帝国开始收缩。克里米亚汗国在1774年被俄国人控制,并在1783年成为俄国的附庸。后来,它又先后成为俄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和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组成部分,很快又实现了自治。1992年,克里米亚被新独立的乌克兰占领,它现在的正式名称是乌克兰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
旅行家穆拉维耶夫·阿珀斯托几乎和普希金在同一个时期参观了巴赫奇萨赖,在他笔下,现在仍然耸立着的陵墓"很奇怪,因为这里的人都说墓中长眠的美丽姑娘不是格鲁吉亚人,而是波兰人,据说是被克里木·基列抓来的。不论我如何努力争辩,向他们解释这个传说没有历史根据,因为在18世纪后半期鞑靼要抓一个波兰人没有那么容易,我总归是白费力气。他们都坚持认为:这个美丽的姑娘就是玛丽娅•珀道茨卡"。
事实上,历史中可能真的有一位玛丽娅•珀道茨卡,一位在克里米亚鞑靼人攻击中被俘并被收入大汗后宫的波兰贵妇,她最终成了大汗的妻子。但二者的时间不符:传说最初见于克里米亚历史学家赛义德·穆罕默德·里扎的著作中。根据他的描述,这名被俘少女被献给费蒂赫•ii•基列大汗(1736-1737年在位),后者又将其还给其家人,以换取赎金。既然喷泉建于1764年,那么可以接受的历史真相是,它实际上纪念的是过早夭亡的格鲁吉亚姑娘迪娜拉·毕克什,因为迪娜拉是一个土耳其名字,含义为"挚爱的",而毕克什则是嫔妃常用的名字。
根据传说,喷泉建成恰好20年时,其兴建者的"末代可汗"也死了,俄国女皇凯瑟琳大帝来到巴赫奇萨赖。有关她1787年访问巴赫奇萨赖的记录以及她自己的话表明,这座宫殿在那时已经和俄罗斯人的浪漫想象结合在一起。
为纪念俄国在于1774年结束的俄土战争中击败奥斯曼帝国,以及俄国在1783年吞并克里米亚,凯瑟琳大帝举行了长达8个月的胜利之旅,巴赫奇萨赖是最后一站。当时的场景必定是盛况空前:12,000名穿着华丽军服的鞑靼骑兵全副武装地护送凯瑟琳、仪仗队和她的2300名随员前往前大汗的宫殿。
这次访问的策划者是格利高里·波将金亲王,俄罗斯权力最大的政治家和凯瑟琳的密友,他下令要完全复原和翻新可汗的宫殿,最终目标是要将其建设成他自己的“俄罗斯阿罕布拉”。
他说服了凯瑟琳。女皇从巴赫奇萨赖给波将金写了下面这些话,安德烈·希农把它翻译成了英文:
一天晚上,我躺在可汗的夏宫里,
我身边都是虔诚的穆斯林和伊斯兰教徒。
夏宫前面修了一座清真寺,
阿訇每天要做五次祈祷。
我想睡,但只要我一闭上眼,
他就开始大声吟唱...
哦,上帝啊!我的祖先们
谁能在游牧部落和他们的大汗中安睡?
但在巴赫奇萨赖,让我睡不着觉的
是烟草和这种吟唱声。难道这里不是天堂吗?
这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罗曼史之一,凯瑟琳在巴赫奇萨赖住了三天。波将金做了一些特殊安排,包括将37年后被普希金赋予了永恒生命的喷泉从原来的陵墓位置搬到现在的位置,即内殿的一个角落,靠近女皇住处,因为他知道她会喜欢这个已经被民歌赋予浪漫色彩的喷泉:可汗、后宫里的皇后和被俘的少女之间的故事。可以想象凯瑟琳和随从在这里和客人消磨长夜,倾听喷泉的泪珠不断洒落。回声经久不息。
天傍晚,我在宫殿碰到阿米特·列夫妥夫和他的新娘艾尔玛斯,他们和家人一起到宫内的大汗清真寺为婚姻祈福。"这是我们克里米亚鞑靼的清真寺",列夫妥夫说。"哪怕是一堵墙也能保佑新家庭。"
不过,除了最古老的和保存得最好的,宫里的许多墙早就已经不是从前的了。普希金在1820年来到这里时,他说"行走其间,我发现宫殿因为年久失修而破败,还有一些房间则被改成了欧洲风格,我感到很气愤"。
这部分可以归咎于波将金,正式他聘请了建筑师约瑟夫·德·赖巴斯翻修宫殿,而后者对伊斯兰建筑并不熟悉。他们希望用符合欧洲和皇室审美观的美丽大厦讨好女皇,为此,他们将亚洲和欧洲风格融合在一起,但这种融合通常是不成功的。
普希金的浪漫故事还为另一个浪漫故事打开了大门,这个故事发生在克里米亚鞑靼人和宫殿本身之间,因为最近几十年,被苏联流放的克里米亚鞑靼人开始重返家园,而这座宫殿是他们眼里的文化标志。55岁的萨亚尔·阿布拉耶夫是巴赫奇萨赖宫12人维护团队的"队长"。他抓着我的手带我去看墙外的另一座喷泉,该喷泉由塞利姆·ii·基列在1747年兴建。阿布拉耶夫告诉我,汗国的液压工程技术在今天仍然是个奇迹。装在地下石头隧道中的小陶瓷管线一直延伸到200多米开外的喷泉源头。
在他指给我看的时候,孩子们(被流放者的第三代)和他们的长辈跑来热情问候阿布拉耶夫。和泪泉一样,这座喷泉乍一看也很平常。阿布拉耶夫走下去打开了水龙头。水以很高的压力流出,既干净、又清澈。他关上水龙头,然后又走回来。每个人都在用克里米亚鞑靼语说笑,这种语言再次成为活的语言。这些流动的溪水就好像是在灌溉克里米亚鞑靼人对巴赫奇萨赖宫的情谊,现在,250年过去了,巴赫奇萨赖宫就好像是他们自己的一样。在这个不起眼的喷泉周围,人们的笑脸足以让基列家族的可汗展颜。它以自己的方式诠释另一种诗意。
以后对宫殿的改动通常都和后任沙皇或女沙皇的来访有关。这其中就包括拆毁:仅1820年一年就拆毁了后宫的几处建筑、冬宫、浴池和宫殿的其他部分。在这几十年时间里,巴赫奇萨赖宫的占地面积从18公顷减少到4公顷。
然而,普希金还是产生了直接和积极的影响,至少是在建筑上。“巴赫奇萨赖宫的喷泉”给伊斯兰世界树立了一个广受欢迎的浪漫形象,对宫殿原结构的改变开始遭到建筑师、艺术家甚至沙皇的反对。
在普希金造访后一年内,一群作家来到此处,有些人甚至再次重现了经典。波兰诗人亚当·密茨凯维奇现在以克里米亚14行诗出名,其中一首是讲巴赫奇萨赖宫的,多萝西娅·普罗·雷丁把它翻译成了英文:
里面,大理石的喷泉还不会毁坏
这供给后宫用水的喷泉
在废墟下流着珍珠的泪
喊着 "你们在哪里啊?爱情、名誉、权力!
你们应该持久,
纵使河流干成沙地。
耻辱啊,你们去了———泉水却永在此间!
还有其他很多人:亚历山大·格利波耶多夫、阿列克赛·托尔斯泰、伊万·布宁、萨沙·车尔尼、乌克兰的米哈伊洛·科茨比斯基等等。艺术家也来了:俄罗斯浪漫派艺术家卡尔·布留洛夫用12年时间花了一幅名为"泪泉"的画。和普希金的诗一样,这幅画在俄罗斯家喻户晓。伟大的电影制片人雅科夫•普罗塔扎诺夫在1907年拍摄了他的第一部电影,并将其命名为"巴赫奇萨赖宫的喷泉"。
但贡献最大,使宫殿免遭毁灭的是根据普希金的诗改编的芭蕾舞剧。
二战期间,有些鞑靼人和纳粹德国合作,为了报复,苏联在1944年将大批克里米亚鞑靼人驱逐到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和中亚的其他地区。在短短的两年内,百分之四十的被驱逐者死亡。
继民族大清洗之后,苏联又进行了文化大清洗,半岛上的克里米亚鞑靼人历史和语言遗迹被消灭得干干净净。克里米亚鞑靼语和突厥语的村庄、市镇名称全部都实现了苏联化。墓地和清真寺被摧毁。苏联提出将巴赫奇萨赖宫重新命名为“Pushkinsk”(“普希金”)或“Sadovsk”(“花园”)。战争结束后担任巴赫奇萨赖宫博物馆馆长的玛丽娅·乌斯塔拉(当时在莫斯科)说,当时有计划要将宫殿夷为平地。
幸好鲍里斯•阿萨菲耶夫的芭蕾舞剧"巴赫奇萨赖宫的喷泉"10年前就已经上演,并在苏联的所有主要城市巡回演出,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更重要的是,舞剧有一名追捧者不是别人,正是苏联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这其实是他最喜欢的芭蕾舞剧。而且,普希金在苏联也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在1937年诗人逝世100周年之际,他被共产党的官方报纸真理报称为"完全是我们自己人,一个纯粹的苏联人"。
诗人普希金的想象力不但给了喷泉和宫殿生命,还保护了喷泉和宫殿,这样说一点也不夸张,因为直到今天,宫殿的名字依然没有改变,在苏联时期这些建筑物也没有遭到破坏。
今天,可汗的宫殿,加上宫殿内的清真寺、墓地和其它建筑已经成了克里米亚汗国鞑靼视觉艺术残留的唯一纪念。正如哈伊渥伦斯基所说,"宫殿还记得它的过去,有一段时间,这里是天堂"。但如果你要去,请先学学历史。别忘了带上普希金诗集。
呵,醉人的景色!多令人神怡!
一切明媚如画:山峰,树林
宁静的山谷,
葡萄架上的红宝石和琥珀,
清泉的寒流,白杨的阴影,
泪泉上方用金色的字刻着古兰经第76章苏拉的诗歌,说明正直的人将喝到"乐园中有名的清快泉(Salsabil)"。根据古兰经注释者阿卜杜拉·优素福·阿里,Salsabil的字面意思是“找出方法”。它指天堂里的一种泉水,但也包含"甘露" 、"平滑"和"让咽喉愉悦"等含义。
阿拉伯语sabil通常指为旅人设立的公共喷泉,是一种虔诚的行为。
设计清快泉是伊斯兰建筑的传统,特别是在伊拉克和叙利亚,这种传统在12世纪和13世纪在黑海周边地区也开始盛行。它们不是普通的喷泉。清快泉通常包括若干水池,有时还有向水池供水的水渠。学者亞色·拓八认为清快泉在审美方面特别引人注目,因为它“能交替展现水的静止和运动状态,水在一瞬间的固体形态或雕塑形态[和]用水当做覆盖在石头上的薄纱。"
泪泉的水首先落到中间上方的托盘上,然后落到两侧的托盘上,最后再重新落入中央的水池,这个模式要重复三次。
巴赫奇萨赖宫清快泉的顶部还有8首诗。这些都是世俗的诗歌,赞美克里木·基列可汗,他在1764年委托波斯大师奥莫尔构建喷泉。
编辑人员特此感谢穆罕默德·S.·阿布·马卡拉姆所做的研究工作
 |
谢尔顿·查德(shelchad@gmail.com)是一名屡获殊荣的编剧兼记者。他定居在蒙特利尔,但经常在中东、西非、俄罗斯和东亚旅行。他曾在10月担任罗德岛“文明的对话”论坛的主讲人。 |
 |
摄影记者谢尔盖·马克西米新 (maximishin@yandex.ru)是克里米亚人。从2001年起,他就多次荣获定期举行的俄罗斯新闻摄影大赛和世界新闻摄影大赛奖项。他是消息报的前任摄影师,他的作品经常出现在全球著名的杂志上。 |
欢迎各位对译文提出反馈意见
我们欢迎读者对译文发表意见,这样能帮我们的语言工作者提高翻译质量。请将意见用电邮发送到saworld@aramcoservices.com,主题栏请用英文标明“Translations feedback”。由于收到的意见量大,我们可能无法回复全部邮件。
--编者 |